Search

防疫在家,閒來無事,聽聞有徵求「Do Re Mi Fa Sol La Si」的臺客語諧音句,無聊推敲...

  • Share this:

防疫在家,閒來無事,聽聞有徵求「Do Re Mi Fa Sol La Si」的臺客語諧音句,無聊推敲一句。

台北音樂教育學會
https://www.taipeimusic.org.tw/intro_lookfor.html

「Do Re Mi Fa Sol La Si(Do)」的音階傳至中國後,有文人以華語諧音擬句為「獨攬梅花掃臘雪」,亦有「多來米飯少來稀粥」的諧音妙句。台北音樂教育學會開出「3000元徵求八字」,只要能用臺語或客語也造出「Do Re Mi Fa Sol La Si(Do)」的諧音句,就給三千元獎金;亦有一位台灣史的老師開出「一字一千」的高價懸賞。

今天下午拿出臺語字典,按聲按韻逐字查找,觸發靈感。「Do Re」是早有靈感的了,「露螺」(lōo-lê,蝸牛)兩字是現成的。尤其「Do」的「D」字母其實在語音學來講,是有聲濁音,並非華語無聲清音的「ㄉ」,所以實際發音更像臺語的「l」,而「Re」的「R」捲舌音為臺語所無,通常也讀成「l」,例如「driver」的「d」和「r」在臺語便念成「lōo」、「lái」,都發「l」的音,也就是俗稱的「螺賴把」。

接下來的「Mi Fa......」就有點頭痛了,「麵發」?麵團發酵與蝸牛有何關係?想來想去,「Mi」改成音近的「Bi」,取「覕」(bih,躲藏)字;「Fa」的話臺語顯然是沒有「F」音的,一律變成「h」音,要讓蝸牛躲在什麼發「ha」音的東西裡?想來想去擬個「箬」(ha̍h,植物的硬殼,如竹箬、粽箬等),也就是躲在樹葉底下。這樣前半句「露螺覕箬」就有了。

接著「So La Si」等於要另起一句,主詞可以沿用開頭的露螺,那這個「So La Si」也是一個動作、狀態。我先注意到後面的「La Si」或許可以聯想成「拉嘻」(la-hi,咧嘴笑),但前面的「So」不管是擬音為「soo」(所、酥、舒......)或「so」(挲、唆......),在字典裡適合的字卻意外的少。不然聲音差距大一點,用「煞」(suah)?露螺覕箬煞拉嘻?蝸牛躲在葉底卻在傻笑?這畫面太詭異我過不去。

不然再把一個「Do」加到後面看看?「So La Si Do」,先注意到的是最後兩字諧音「死路」,前面的動詞呢?蝸牛可以做的動作不多,只能用「趖」(sô,爬行)的,意外跟「So」諧音。中間的「La」稍微改個音變成「Lai」(前述華語句亦有此例,La擬字為「來」),就變成「趖來死路」(爬進死路)。

露螺覕箬趖來死路,Do Re Mi Fa Sol La Si Do,蝸牛躲在葉底結果爬進死路(沒有出口的路,非指死亡),音還算有點像,文意也還過得去吧。這樣可以領到獎金嗎?

如果大家關閉防疫,窮極無聊時,不妨也推敲看看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